春光里学术交流,眼底病规范诊疗。【2024年眼底病诊疗系列学术交流会-规范化诊疗交流会】第二期于4月25日圆满召开。
本系列交流会由北京眼科学会主办,汇聚国内领域顶尖医院、一线专家,围绕眼底病诊疗的关键议题举办18场专题讲座和讨论,共同探讨眼底病诊疗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推动规范化诊疗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和应用。
北京医院戴虹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窦宏亮教授担任本期大会主席。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黄厚斌教授讲解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带领大家深入理解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的组成、病理生理学特点、多模式影像特征、临床意义和治疗等。黄教授指出,目前临床诊疗中对脉络膜的检查方法相对局限,单纯增厚的脉络膜并非诊断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基本标准,而脉络膜特征性结构和功能改变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诊断至关重要。有关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方法仍有待长期深入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钱彤教授分享了网状假性玻璃膜疣(RPD)对诊断AMD进展的作用。RPD可能是RPE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改变的共同结果。RPD也见于其他眼底病,如获得性卵黄样病变、Sorsby眼底营养不良(SFD)、弹性假黄瘤病等。钱彤教授指出,存在RPD的中期AMD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与功能均受影响。RPD的存在使非晚期AMD进展为晚期的风险、进展为地图样萎缩(GA)和nAMD的风险均显著增加,同时,也增加nAMD患者对侧非晚期AMD进展为晚期的风险。若基线存在RPD,在经过纳秒激光(SNL)治疗后可增加晚期AMD发生率,nAMD患者抗VEGF治疗后黄斑萎缩的风险增加,GA发生风险增加,在治疗的抉择及患者沟通中需权衡利弊,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抗VEGF治疗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PCV的诊断除了ICGA之外,还可通过OCT、OCTA等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来观察到一些重要的病变特征。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张雄泽教授分析了PCV伴随不同类型PED的临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解读了息肉状病灶的不同影像学特征、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脉络膜网状血管的不同影像学表现。通过新的影像技术方法来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甚至治疗的预后的反应,加深了大家对PCV病理机制和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认知。张教授指出,虽然目前PC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着眼于PCV病理生理基础探索。目前抗VEGF治疗仍是PCV的一线治疗手段。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新的治疗药物和手术方法的深入研究应用,能为PCV的诊疗带来新的前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黄映湘教授在《Faricimab治疗nAMD:从临床试验到真实世界的证据》中阐述了faricimab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AMD) 患者的真实环境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nAMD的病理机制、法瑞西单抗nAMD三期临床研究、法瑞西单抗nAMD真实世界研究三方面提出:对于难治性nAMD患者来说与继续使用原来的药物相比,换用法瑞西单抗,带来更好的解剖获益和更长的注射间隔;真实世界可以实现接近3期研究中的长治疗间隔。
双通路专题时段与会专家们围绕“PCV病理机制、RPD鉴别诊断、新药的临床应用效果”等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与学术讨论。
大会主席窦宏亮教授做会议总结,感谢与会专家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与讨论,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新的治疗药物和手术方法的深入研究应用,能为眼底病规范化诊疗带来新的前景。
会议回放
⬇️⬇️⬇️